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观察】把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度”“量”“衡”(一)

2025-05-08 09:00

分享到

如何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与中华文明影响力,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议题。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大维度,探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度”“量”“衡”三大核心要素,可以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框架。在“度”的层面,应关注传播的准度、温度与高度,通过以实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结合,致力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量”的层面,需考虑传播的标量、矢量与张量,通过拓展多平台传播渠道、设置多元化传播议题、提升多样化传播效能,以确保国际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在“衡”的层面,应布局传播的平衡、均衡与共衡,以确保不同文化间的话语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发声均衡,以及不同观点中的舆论共衡,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感染力。本公众号分三期刊发文章全文,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接受存在困难,不同群体在接受程度上差异较大。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增进了解、消弭误解、实现理解的重要实践面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需要在对外传播中把握好“度”“量”“衡”。



一 、把握中国文化传播的“度”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传播力、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这场展现中国深厚文化内涵的盛宴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大放异彩;再如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热播,等等。尽管如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仍面临叙事策略上的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宏观抽象叙事偏多,微观具象叙事相对偏少;硬性说理偏强,软性陈情相对偏弱;以形传神偏多,形神兼备相对偏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国文化的传播方式受其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外传播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叙事习惯。此外,整体性、综合性和分析性逻辑性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体现在叙事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差异,也会影响国际受众的接受程度。鉴于此,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针对“传播了什么”,应考虑“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准度、温度和高度。


(一)把握传播的准度


传播的准度主要是指以实示人,塑造可信的中国形象。考虑到中西方存在虚与实、宏大与微观等叙事差异,因此,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要充分考虑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将大历史与微叙事相结合,科学理性与人文表现结合,做好内容叙事的选择与表达,将抽象虚化的概念通过形象实体表达呈现,讲述具象真实的故事,以引发国际受众的认知共鸣。将大历史与微叙事交织在一起,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可以形成一个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细节的故事网络。将科学理性与人文表现结合,讲述的故事既真实可信,又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例如,“阿木爷爷”的系列短视频通过讲述如何运用锯、刨、凿、磨等中国传统木工技艺,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制作出各种精致木器的微观故事,成功塑造了其“当代鲁班”的形象。阿木爷爷所展现的榫卯结构木工技艺,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及家具等木作工艺中的核心精髓与卓越成就,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出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这不仅是其个人技艺高超的体现,更是他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传承与创新。“阿木爷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在讲好中国故事时通过微观故事的小切口入手,能够向异域文化受众充分展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彰显文化魅力,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曾提出,语言影响或决定文化。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对时空观有较大的影响,前者侧重于空间,后者侧重于时间,运用汉藏语系的中国文化叙事偏重于空间,应充分考虑属于印欧语系等的其他国家受众的心理。例如,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叙事上巧妙地融合了时空元素,将桂花、宋词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将代表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西湖和京杭大运河融入了三个吉祥物“琮琮”“莲莲”和“宸宸”的形象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再如,“中国短剧叙事结构+海外本土题材”的模式展示了如何将中国的叙事方式与海外文化相结合,以适应不同语系受众的时空观和文化心理,并且成为海外微短剧的普遍模式,成功占领了国际市场。


(二)提升传播的温度


传播的温度主要是指以情动人,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由于情绪会影响人类的价值判断、决策和接受过程,因此,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将事实陈述与情感感染结合,将情感共鸣和命运与共相结合,通过触动目标受众的情感,有效影响其认知与态度,进而促成更加深刻的文化接受与认同。例如,电影《长津湖》激活了“整连129个志愿军官兵被冻成了冰雕,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势”的历史记忆,实现了人性与信仰之间可感可知、有血有肉的情感连通,在塑造情感共鸣点的同时,也成功讲述了中国红色文化故事。


情感联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是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深度认同的关键。在国际受众中建立起对中国的情感联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与支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例如,通过向世界讲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与其他国家合作推动绿色发展的故事,传递了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向全球传递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而能够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等理念的深刻内涵,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价值和重要贡献。


(三)拓展传播的高度


传播的高度主要是指以理服人,塑造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同理,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讲述蕴含道理的故事,在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述、有效性传播方面,体现由内容到形式的逻辑进程。要把中国精神及其蕴含的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重大理念寓于故事之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炼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向世界传递中国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其中,塑造核心概念是首要环节。提炼和推广一系列反映中国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形成系列表述,如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概念的“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中国特色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概念及其系列表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理念和愿景。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为例,要挖掘和提炼一系列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和范畴,包括对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般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和成功密码的阐述等,如“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表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更着重于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社会和谐,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发展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来源:《对外传播》2024年第12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