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魔性”短视频成县域视听出海新窗口——以《UP耿马》为例

2025-09-19 09:00

分享到

导读:

在数字传播时代,视听内容已成为地域形象传播的核心载体。2023年(傣历1385年)泼水节前夕,云南省耿马县推出的第四部泼水舞曲短视频《UP耿马》,凭借“民族+流行”的独特风格、“可互动+可传播”的meme符号设计,迅速在中国社交网络走红,全网视频阅读量超100亿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走进东南亚,成为缅甸、泰国等国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并作为开场舞亮相第四届中缅边交会。近日,该作品当选2025年澜湄视听“优嘉计划”国际传播“十嘉”案例(视听节目类),成为视听节目类唯一入选的县级融媒案例。《UP耿马》的成功,为县域文化传播提供了多方面启示。其“低成本高创意”的制作模式,为县域国际传播之路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范式。



01

民族文化加持:从“非遗宝库”到“传播爆款”,让传统活在当下



耿马全县共有24个少数民族,10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交织出独特的多文化图景。耿马的石佛洞新石器遗址出土了1145件文物,见证着佤族先民的智慧。该县1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白象马鹿舞、省级9项、市级26项,县级79项)和40名各级非遗传承人标示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绚丽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正是《UP耿马》创作的“源头活水”。


uploads/0919/175825042624105754.jpg


《UP耿马》深度聚焦本土民族文化,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巧妙融合,用创新手法让传统“活”起来。曲调创作上,它采用“民族音乐+流行曲风”的融合模式:以傣族象脚鼓为节奏基底,搭配铓锣、镲等传统打击乐器,再注入动感电子节拍,让佤族木鼓的雄浑、傣族葫芦丝的悠扬在现代律动中焕发新生。“丙比丙比丙比”的魔性旋律朗朗上口,既保留民族辨识度,又降低了大众跟唱门槛。舞蹈编排更具巧思,将傣族马鹿舞的灵动、白象舞的庄重、佤族甩发舞的奔放与现代舞结合,创新设计的“UP手势”模拟“向上生长”姿态,融入“孔雀手”等民族舞细节,简单易学却记忆点十足,激发模仿热潮。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精准挖掘与创新转化,让《UP耿马》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穿透力。在国内,它唤醒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与热爱;在东南亚,因耿马与东南亚国家在民族文化上存在共性,作品一经上线便迅速引发泰国、缅甸等东南亚群众的文化共鸣,成为连接耿马与东南亚的文化桥梁。正如缅甸小伙雪兵伟说的:“音乐一响,想泼水的心就躁动起来”。


这启示县域在文化传播中,要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找到民族文化与现代传播形式的契合点,通过创新转化,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同时借助文化共性,打开对外传播通道。



02

生活方式展示:从“镜头聚焦”到“情感共鸣”,让幸福可感可及



《UP 耿马》的镜头语言,没有刻意营造高大上的舞台感,而是聚焦耿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将“边陲小城的幸福日常”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视频里,舞台不止于专业剧场,田间地头的绿意、县城街道的热闹、澜沧江畔的风光等都成为天然布景;表演者也不止于歌舞团成员,满脸笑容的老人、活泼灵动的孩子、热情参与的普通村民等都在用最质朴的状态诠释着耿马的幸福生活。


uploads/0919/1758250456137667578.jpg


泼水节是耿马独特生活方式呈现的核心载体,《UP耿马》围绕这一节日展开细腻叙事:从采花赕佛的虔诚,到象脚鼓、嘎秧舞的热烈,再到全城泼水的联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生命力与幸福感。镜头下,人们手持水盆相互泼洒吉祥之水,衣角沾着水珠笑意盈盈;不同民族的群众手拉手载歌载舞,歌词“民族交融和起来”的画面跃然屏上。这种真实的快乐极具感染力,网友纷纷留言“太治愈了”“好想去耿马过泼水节”。


这种生活方式的展示,也为耿马带来了“流量变留量”的可能。许多游客因这段视频关注耿马,并将其列为“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目的地”;企业家们则看到了当地文化、旅游、民族特色产品的发展潜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这表明,在县域文化传播中,真实、生动地展示当地生活方式最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县域传播无需刻意“炫技”,那些烟火气十足的场景、发自内心的笑容,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传播密码”,能让观众从“看视频”变成“想体验”,从“心生向往”变成“实际行动”。



03

县域发展叙事:以“小切口”讲好“大故事”,让共情感穿越边界



在县域发展的展现中,“大而全”的表达往往容易陷入空洞,《UP耿马》则选择以“泼水节”作为小切口,用具体场景折射耿马的发展成果与精神内核,成功塑造了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情感。


uploads/0919/175825049022107289.jpg


从经济发展维度看,歌词里“人民群众富起来”“车水马龙走起来”的直白表述,配合视频中县城街道的繁华、群众衣着的鲜亮、基础设施的完善,虽只是碎片化细节,却直观反映出耿马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细节没有刻意说教,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县域发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文化发展维度看,《UP耿马》本身就是耿马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案例”,它既延续了耿马泼水舞曲Ⅰ到Ⅲ的激情火热,又融入非遗元素与现代潮流。《UP耿马》由扎根基层的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创作,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破圈。这种传统与现代共在、坚守与创新并存的思路也折射出耿马政府对文化发展的着力。


更具共情力的是精神层面的共鸣。《UP耿马》取意“努力向上、不畏艰难”,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作为主创的基层歌舞团走遍耿马各地,探寻历史遗迹、挖掘平凡而深刻故事的创作历程中,更体现在耿马群众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视频里,人们积极参与劳动和歌舞、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传递出平凡人也能活出精彩的信念。这种精神超越地域与文化差异,让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力量,对耿马产生亲切感与认同。


 《UP耿马》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耿马“文化自信+创新表达+精准传播”的必然结果。它启示更多县域立足自身优势,以自身文化为魂、以生活场景为基、以小切口叙事为法,探索自身的文化传播之路,从而让县域故事既有“本土味”,又有“国际范”,在全球化传播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航道。



(黄典林,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秘书长;万卉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