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视听内容的出海模式正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微短剧正以规模效应抢占国际传播市场,并改变早期依靠内容与资本出海的“硬输出”,转向以模式为核心的“软渗透”。从内容出海到模式建构,中国微短剧正在突破传统影视出海的文化壁垒,通过视听平台的智能进阶、故事场景的全球共创、叙事逻辑的情感共爽和传播媒介的社交矩阵,重构中国话语海外传播的生态模式。本公众号分两期刊发文章全文,敬请关注。
据DataEye的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中国海外短剧市场投放应用数量已达237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近4倍,第一季度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2.7亿次,正在形成以北美为重心,辐射欧洲、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广阔市场的传播格局。海外短剧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已经形成了以枫叶互动的ReelShort、点众科技的DramaBox和九州文化旗下的ShortMax为代表的头部出海微短剧应用矩阵。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预测“预计海外三年50亿美元,2029年内将突破560亿美元”。
微短剧的出海热加速了视听行业的分化与转型,向“短”而生成了长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共识,布局海外市场也成了视听平台全球战略的应有之义。2024年,国内坐拥约1.6亿用户的红果平台推出了海外版免费短剧产品Melolo,背靠上游抖音平台的巨大流量,大举进攻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截至今年2月底,Melolo全球下载量已突破130万,这必将重塑整个视听内容出海的竞争格局,形成以中国微短剧为内容载体的“视听生产-变现-投放”的工业化模板。
首先,出海短剧正经历着从文化奇观建构到情感价值传递的范式转型。如果把长剧的出海比喻成“巨象”,那么微短剧的出海则犹如“蚁群效应”。东方美学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与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自然观截然相反,但是,恰恰因为这种文化审美的反差,建构了一个西方世界所好奇的东方美学奇观,这甚至激发了接受心理上的“爽感”效应。比如,《念念无明》中如水墨画一般的打斗场景,被海外用户称为“移动的中国山水画”,而像《长月烬明》《墨雨云间》《与凤行》《中国奇谭》《凡人修仙传》等剧在海外的走红,都体现了东方美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生生不息的力量。然而,“巨象”不常有,相当多的影视作品在海外传播中都难逃由“水土不服”造成的文化折扣困境。
相比较长剧的“巨象”审美,微短剧借助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以“蚁群效应”实现了网络数据节点的情感触达。据DataEye海外数据统计,情感、都市、逆袭三类题材持续领跑微短剧内容赛道。2024年,一部名为《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的短剧在北美市场引发巨大轰动,投资仅20万美金,其收益高达3500万美金。无独有偶,另一部同题材微短剧《百万富翁的离婚孙女》也凭借“白日梦”式叙事成为爆款,助推九州旗下的ShortMax下载量激增,一度登上日本Google Play和App Store免费应用榜第一。
据统计,爱情类微短剧在海外平台播放量占比达47%,以“契约婚姻”为偏好的题材设定戳中欧美观众的情绪诉求,带动了社交话题的矩阵传播。像DramaBox平台推出的《I Wish It Were You》,以情感话题出圈,推动平台日活量攀升。枫叶互动的ReelShort平台推出的热剧《Falling for the CEO》,也是以常见的“契约婚姻”为主线,还融入了职场性别等社会议题,让短剧在满足感官娱乐的同时,也承载了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探讨。
其次,是从“混血模式”到“在地化”的叙事策略演进。中国微短剧出海的另一特点是“混血模式”的崛起。这种模式通过中国团队的策划与制作和海外演员的本土化演绎,形成更加灵活而高效的传播方式。例如,《刺客学苑》将武侠精神融入校园题材,被评为“东方版《饥饿游戏》”。这种“混血模式”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还增强了海外观众的代入感,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
而正是由于微短剧的全民共创属性,“在地化”叙事在出海策略中越发显得重要。比如,在欧美市场,狼人、吸血鬼等充满神秘色彩的超自然元素成为热门题材,像《How to Train An Alpha》这类作品便凭借精彩的剧情与独特的设定,深受当地观众追捧;东南亚地区,由于与我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则对中国古装仙侠题材有着较高的接受度。而在中东地区,由于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爽剧模式在移植过程中更显慎重。
此外,IP共创是中国微短剧出海的重要模式之一,中国短剧模式的出海也催生了内容IP的全产业链孵化。短剧与游戏的跨界开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游戏通过多平台发行和“立体宇宙”开发,正在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IP矩阵。再如,阅文集团通过顶层设计,将《庆余年》IP在不同内容载体上进行联动开发。剧集热播期间,官方推出了影视收藏卡、小程序游戏、有声剧等衍生产品。这种IP共创模式不仅提升了IP的商业价值,还通过多渠道传播扩大了IP的影响力。
微短剧与网文的联动开发也成为出海的重要策略。网络文学为微短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成熟的叙事模式,而微短剧则通过视觉化呈现进一步扩大了网文IP的影响力。例如,《大奉打更人》剧集热播后,原著小说和改编有声、漫画作品相继登上各自平台榜单首位。
除此以外,“国内生产+海外分发”的链路也大幅降低了海外短剧的制作成本,并形成具有一定传播规模效应。除了像《大明悬案录之泥犁篇》、《恋恋茶园》、《家里家外》等大量国产精品微短剧通过译制登陆海外平台以外,众多出海微短剧企业也着力拓展与在地国团队的协同合作,这些微短剧以51%的在地国文化为基本盘,融合49%的全球文化价值,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实现了视听内容的精准量化生产与传播,甚至直接抵达海外用户金字塔中腰部的芸芸众生,形成从视听到衍生品的社交媒介矩阵。这种从内容到模式的出海业态加速了文化产品的全球市场适应性,更通过产业链的本地化嵌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建设。
但是,不得不指出,相当多的海外微短剧创作品质低下、制作粗糙,格调粗俗,甚至盗版侵权情况屡禁不止,严重制约海外微短剧的长效发展和价值传播。
(作者赵晖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博导;原文发表于光明网艺术频道2025年5月19日,待续)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