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观察】中国微短剧出海:全球故事的共创与传播价值的重构(二)

2025-05-26 09:00

分享到

当前,中国视听内容的出海模式正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微短剧正以规模效应抢占国际传播市场,并改变早期依靠内容与资本出海的“硬输出”,转向以模式为核心的“软渗透”。从内容出海到模式建构,中国微短剧正在突破传统影视出海的文化壁垒,通过视听平台的智能进阶、故事场景的全球共创、叙事逻辑的情感共爽和传播媒介的社交矩阵,重构中国话语海外传播的生态模式。本公众号分两期刊发文章全文,敬请关注。


技术赋能:AI与算法驱动的“垂直叙事”



中国微短剧出海不仅依赖于内容的创新,还依赖于平台技术的迭代。中国微短剧产业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奇点的生产力革命,这场媒介技术驱动的视听产业变革将重塑视听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当AIGC与算法双向奔赴,这意味着全民讲故事的时代已经来临,微短剧作为一种视听叙事形态将与国民社会生活产生紧密的关联,其正在以视听连接万物的威力打破视听传播的边界。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视听生产关系。微短剧出海的爆发离不开媒介技术革命,国内各大视频平台均推出了AIGC应用模型,构成了以智能技术为驱动力的内容新赛道,如快手的可灵、抖音的即梦、咪咕的仝舟等等。老牌影视公司华策影视推出了“国色”模型,实现了剧本生成、多语言翻译与快速剪辑功能;短剧头部企业九州文化推出了Moss,可以完成字幕翻译与口型同步,24小时内即可上线译制剧。AIGC的普遍应用降低了视听内容的生产门槛,并形成微短剧的精品量产化发展趋势。


其次,在算法推荐的传播模式下,视听技术既是生产工具,又是传播通道。通过算法的精准锁定,可以推演出不同国家对题材的偏好,从而进行精准投送。比如,北美市场中,ReelShort上超过60%的热播剧题材集中在北美市场,豪门恩怨、契约婚姻类,像《Never Divouce a Secret Billinare》通过清洁工反转千万富翁的人设,集中了北美平民阶层的焦虑。在算法的引导下,长视频平台也推进了长剧短播的营销策略,Netflix购进了《拜托了!别宠我》第二季版权,采用“剧集拆条+全片订阅”的组合打法,依托算法进行营销,为剧集的碎片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此外,算法还能向上溯源,从而影响微短剧的创作。比如,微短剧以“钩子叙事”为驱动力,形成了每15秒设置耳光、车祸等强冲突情节的创作方式,从而促成了微短剧“强共鸣”“强情节”“强人设”“强节奏”的创作特点。


然而,算法一旦使用过度,就会带来叙事的模式化、套路化、同质化倾向,导致海外观众审美疲劳,甚至形成信息茧房,也会极大地破坏微短剧生态格局的多元建构。



文化共鸣:从“情绪消费”到“价值升维”的叙事代



微短剧正在通过“文化商品模式”将中国文化转化为可消费的娱乐产品,以中国平台的建构搭乘中国价值,润物无声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文化形象,达成从“爽感贩售”到“价值共鸣”的叙事转型。聚焦普通人生活,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形成“话题、标题、议题”的联动开发,这是微短剧传播中的情绪价值的放大,更是对情怀价值的守望。比如,《家里家外》以80年代重组家庭为叙事单元,以四川方言带出人间烟火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小人物生活的微观镜像,以小切口的情感叙事,带动观众情绪共鸣。又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传递家国情怀,体现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叙事的框架结合,引发“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中国微短剧的出海实践,本质是技术、模式与生态的“三位一体”输出。从叙事层面,它摒弃了传统影视出海的“文化高位输出”,转而以平民化视角、技术化手段与商业化逻辑,构建起“用户导向”的全球传播范式。这种范式不仅破解了“文化折扣”难题,更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国故事成为全球文化消费的情感需求。微短剧正从“新兴业态”迈向“成熟业态”,这意味着,在智媒时代,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再取决于体量大小,而在于能否以创新模式直抵人心。


未来,随着AI、VR等技术的深化应用,通过AI驱动的精准适配、全球协作的产业链布局,以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生,中国微短剧或将成为重构全球文化秩序的关键力量,中国文化产业将重塑全球文化贸易的规则与版图,让世界在“刷剧”中读懂中国。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舞台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中国元素”升维为“中国表达”,最终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框架下,实现文化价值的全球共享与产业经济的协同增长。



(作者赵晖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博导,中国视协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原文发表于光明网文艺频道 2025年5月19日,续完)



#网络视听  #微短剧  #国际传播  #价值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