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中国与世界的科学对话

2021-08-10 00:00

分享到

科学无国界。以15位中国科学家讲述亲身科研经历的方式,展开一场与世界的对话,是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以下简称《超凡未来》)的精妙构思。近日,该片在美国探索频道等多国主流媒体播出,广受好评,成为中国故事新表达的新鲜案例。


以下视频来源于解读中国工作室

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先导片


一、塑造未来,中国向世界科学前沿进发


从外太空到深海、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生命,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中国开始在众多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并悄然走在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不仅塑造着中国的未来,也塑造着人类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10811100203.png


《超凡未来》第一集《宇宙无垠》,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空间物理学家王赤,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三位科学家,介绍了中国科学在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发展的过程。如,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可根据需要,实现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超精准定位服务,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天气预报、国土测绘等众多领域。中国2004年实施嫦娥工程,比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晚了35年。但经过近20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嫦娥工程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新突破。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首次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等众多“首次”。

 在第二集《探索无界》介绍了“中国天眼”——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功能:可探测距离远达137亿光年之外的信号。截至2021年3月,“中国天眼”共发现201颗脉冲星。中国这些最新科学成就,令美国网友科波菲尔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在不少科技领域已处于引领地位,我们实施的‘闭关锁国’将很快成为世纪笑柄。”

微信图片_20210811100209.png


 在飞向遥远的太空同时,中国人向深海进发。深海探索工程师崔维成搭载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到7062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目前,中国已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研、资源勘探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17.png


 除了星辰大海,中国科学家还将目光聚焦到中微子、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微观世界以及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领域,并取得许多新的突破。如,在第四集《抗疾治病》中,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探索阿兹海默症的治愈方法,成功实现对猴子的克隆,朝着梦寐以求的医学高峰攀登;肾脏病学家侯凡凡正在研究肾脏病理,干细胞生物学家探索定制器官裴端卿正在探索器官再造;在第五集《以食为天》中,植物生物学家高彩霞探索通过分子剪刀进行基因编辑,改良农作物,提高农作物抗病性、保鲜期……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21.png


二、造福人类,中国科学家站上世界科学之巅


《超凡未来》不仅是一部介绍中国科学技术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当代中国科学家的集体传记,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造福人类的追求和梦想,超越国界,也让他们站上了世界科学之巅。该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说,这些中国科学家“在有生之年,用好奇心和决心将人类知识的前沿推向尽可能远的方向。”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29.png


       造福人类,是中国科学家的初心。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越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越要服务于人类。在第一集《宇宙无垠》中,北斗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中国研发北斗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世界和平与人民安全。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北斗,他感到“非常开心,非常happy,发自内心的开心高兴”。现在,中国北斗系统在越南、缅甸等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使用,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物理学家王贻芳看来,中微子只是科学大世界的一个分支,但中国科学家应该在这种纯粹的科学领域去求知,因为“这样做也许能让世界更美好”。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33.png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实事求是忠贞爱国,是中国科学家最鲜明的气质。《超凡未来》采用历史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式,客观展示了中国科学发展的现状,既展示了中国在某些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坦承中国正在追赶世界一流科学的现状,更突出了中国科学家的实事求是和忠贞爱国精神。如第一集中,欧阳自远回忆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自己的心情,说:“人家都搞到天上去了呀,我们还在地上爬来爬去”;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探月工程,他坦承:“我们没有能力像美国一样把人送上月球,所以第一步我们叫无人月球探测”;“我们比人家阿波罗晚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没关系,我们自己底子差嘛。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的。”中国“蛟龙号”副总指挥崔维成,为探索深海奥秘,深入7000米以下的深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时,遭遇生死考验。回忆遇险过程,他坦然道:“我自己很早就对这个生死的概念,已经是想得很清楚了。在我的心里面,从来没有任何地方有害怕恐惧的心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牺牲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网友。斯洛文尼亚网友彼得·博斯曼在推特上说,“他们太伟大了,他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应该被永远铭记。”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36.png


       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同行并肩而行。片中,中国科学家王赤与英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欧洲欧洲太空总署的联合太空科研任务;而中国自行建设的重大科学装置,也已向世界各国科学家开放。如物理学家王贻芳倡议建设的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基础建设,已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7个机构的6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中国天眼”已于2021年3月底正式向世界各国科学家开放,共同捕捉遥远太空中的星星…… 


三、创新叙事,中国科普纪录片形成新范式


《超凡未来》也是一部中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普教材。在这本科普教材中,中国科学家用简洁生动、充满情感的英语,以与世界谈心的方式,讲述中国科学故事;用精美的科学动画和真实场景呈现科学思想和中国科研成果,结构简单,叙事简约,创新了中国科普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形成了全新的“新科普范”。


以科学精神点燃观众科学兴趣。本片最大特点是,中国科学家以通俗易懂、生动简练的语言,向观众介绍各类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真实再现中国科学发展历程,有的直抒胸臆充满激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穿透屏幕;有的娓娓道来云淡风轻,很难看出他们曾经历生死考验。15位科学家,每一位都对科学塑造未来、造福人类充满信心,有效激发观众献身科学的兴趣和激情,不啻为一部面向未来科学家的招新广告。


以生动语言普及科学知识。如何让观众理解“高大上”的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超凡未来》中的科学家,贡献了教科书式的科普方法。如,林守军用比较的方法介绍“原子钟”的精准性:几万年误差才有1秒;王赤也采用比较法介绍太阳风暴的能量:一次太阳风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亿次原子弹的爆炸。欧阳自远则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方式,介绍嫦娥1号登月采用绕着地球飞三圈的方式,说,“就好像一个链球运动员啊,他把那个链球使劲转,转得非常快,最后一松手,高速地飞过去”,“月球抓住了嫦娥1号”;在介绍嫦娥4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时说,“到了100米的高空的时候,我们请它自己选一个地方落下去;我们悬在那儿,照相,立即判断不行,你再挪一个地方;它又再挪、再挪,最后它自己选了一张落下去,四条腿搭在一个平面上。”这些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妙趣横生,让观众兴致盎然。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46.png


 以鲜活真实镜头展示科研过程。该片实地采访了15位科学家,采用了大量他们实际工作画面和镜头,有效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如江门中微子实验观测站现场采访镜头、“蛟龙号”深潜深海的真实记录镜头、“中国天眼”的安装画面、植物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种植的五彩斑斓的蔬菜水果、未来养猪场里的“猪脸识别”画面,等等,令人身临其境。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51.png


 以精妙动画呈现科学理论。为更好展示节目中所提到的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构思,该片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生动有趣、科技范十足的科学动画,提高了观众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和兴趣。如,用心电感应动画表现量子纠缠的“灵异现象”;用金色的风来代表“太阳风暴”,用金色的流星雨来表现高能粒子撞击卫星;用动画表现太阳风粒子与地球磁场线的相互作用;以及大量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的动画,分子剪刀编辑基因的动画等等。


《超凡未来》是中国面向未来的一封宣言书,充满期待与想象。该片导演克里斯托弗感叹,拍摄这部纪录片,“有时感觉就像生活在一个科幻故事里。如果未来的几十年也能像这部系列片一样激动人心,那么这样的未来就真的可以称为‘一个无比美妙的未来’。”《超凡未来》也是中国写给世界的一封信,用科学与世界谈心,既别出心裁又充满温情和诚意,令人感动,回味无穷。


《超凡未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英国斑马线公司联合制作,英国知名科学读物作家、纪录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执导。

微信图片_202108111050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