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观察】2023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

2024-05-23 09:00

分享到

本报告重点关注2023年中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港澳台地区共计39个主要城市的国际传播现状,通过数据评估得出国际传播影响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香港、北京、上海、澳门、台北、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广州。在内地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榜单中,北京、上海、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广州、深圳、青岛、武汉位列前十。报告发现当前中国内地城市国际传播存在传播主体不够多元、传播叙事不够亲民、传播媒介趋于单一、传播受众参与较低等四个突出问题。为此,报告从建构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激活体育赛事传播潜力、强化特色节展传播动能、聚合特色文旅传播流量、融合多元视听传播形态、巧用生活故事传播文本等六个方面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有效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出建议。



在历史与现代的相互交织中,每座城市都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迹和符号记忆,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使命。讲好中国城市故事,传播好中国城市声音,建构好中国城市形象,对于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学评估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优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布局,改进中国城市的全球传播方案,升级中国城市的国际传播策略。2023年11月25日,《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2023)》在第四届中国数字城市品牌杭州论坛上发布。这是自2018年以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第四次发布该报告。报告设计的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标体系(Cit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dex, CICI)对中国主要城市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估,并为加强中国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较往年,本次报告在评估数据的时效性、全面性与严谨性三个方面作出优化。首先,以往报告均是对前一年度的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作出评估,本次报告则以2023年度数据为主,将数据采集时间限定为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着力增强评估结果的时效性。其次,考虑到移动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及对城市国际传播的重要拉动作用,在原有四个社交媒体平台基础上新增抖音(国际版),将短视频平台纳入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考察范围。最后,通过内容核查的方式,将关键词和正文进行更严谨的语言识别,重点关注城市名称英、法、西班牙语的拼写重复问题,力求精准呈现各城市国际传播的真实状况。综上,本文从评估体系、总榜排名和分榜排名展开,分析当下中国内地城市国际传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评估体系



2023年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选取网络传播影响力、媒体报道影响力、社交媒体影响力、搜索引擎影响力、国际访客影响力5个考察维度作为一级指标。经过熵值法计算,权重分别确定为16.94%、18.82%、20.22%、28.78%、15.23%。由于部分城市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拼写一致,无法准确区分对应语种,为了降低统计误差对测算精度的影响,故将部分指标的三种语言汇总为合并指标,最终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关于数据来源,网络传播影响力和社交媒体影响力数据来自脸书、X(前推特)、照片墙、优兔、抖音(国际版)等社交媒体平台,媒体报道影响力数据来自律商联讯数据库(LexisNexis),搜索引擎影响力数据源于谷歌趋势指数(Google Trends),国际访客影响力数据则取自猫途鹰(TripAdvisor)网站。



二、总体概况



(一)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综合榜单


2023年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北京、上海、澳门、台北、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广州。前五城市排名较2022年保持一致,杭州与成都借力大型体育盛会表现亮眼,跻身榜单前十,重庆和深圳排名小幅后退。东部城市整体表现优异,重庆、西安、成都三个西部城市位于前十,哈尔滨、合肥、呼和浩特、拉萨等东北及中西部省会城市排名也均有上升。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的两级分化趋势依旧明显。


【观察】2023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jpg  

中国内地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综合榜单显示,一线城市北京、上海仍以显著优势占据榜单前两位,广州位列第七,深圳小幅后退至第八。新一线城市排名整体向好,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均位居前十。从行政级别看,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排名依旧领先,郑州、海口、南宁等省会城市落至榜单后十位。地理分布方面,近七成北方城市排名较2022年有所上升,近六成南方城市排名有所下降。在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北方城市排名的整体上升,有助于缩小南北城市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差距。


(二)城市网络传播影响力榜单


网络传播影响力考察城市通过网络渠道主动进行国际传播的效能。该指标前十名的内地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重庆、青岛、北京、南京、成都、沈阳、厦门、武汉。从地理分布看,东部沿海城市排名相对稳定,重庆和成都作为西部城市表现突出,其他西部城市的排名依然靠后。宁波排名第十一,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最优,超过大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从得分情况看,两级分化明显,上海、杭州、重庆得分均超70,却有19个城市的得分低于25。官方社媒粉丝总量的极大值(上海,6765678)和极小值(贵阳,2931)之间相差超过两千倍。


一方面,中国城市网络传播的粉丝基数总体提升。除4个城市外,内地城市官方社媒账号的粉丝总量均有上升。脸书平台的增幅最为明显,重庆和宁波的粉丝增量超过百万,另有13个城市的粉丝增量超过十万。其他平台粉丝增量最高的城市包括:杭州在优兔增加130750,青岛在X增加68986,上海在照片墙增加73926;另一方面,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建设仍需加强。相当数量的城市尚未在海外主流社媒平台开通官方账号,这一比例在脸书为30.77%,X有33.33%,照片墙为51.28%,优兔则高达53.85%。


(三)城市媒体报道影响力榜单


媒体报道影响力关注城市在外文媒体非负面新闻报道中的显示度。前十名内地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深圳、杭州、广州、天津、成都、武汉、南京。与2022年度相比,杭州、成都两地排名显著提高(分别由第八、十名升至第五、八名)。西安表现不俗,超过深圳,排名第三,是前十中唯一的西部城市。北京、上海位列第一梯队,领跑整个榜单。西安、深圳、杭州形成第二梯队,剩余城市组成第三梯队。位列前十的城市均为一线或新一线,说明媒体报道影响力与城市能级密切相关。


关于样本城市的国外外文报道总量平均上涨30822篇,明显高于国内外文报道的涨幅均值456篇。北京以752825篇位居榜首,上海以604098篇位居第二,西安和深圳均超过15万篇。就语种而言,国外全部语种的报道量均呈上升趋势,英语涨幅最为明显,其他语种的涨幅较小。国内只有英语报道上涨,其他语种均有明显下降。2023年仅有11座城市的外文报道数量不足万篇,较往年近一半城市不足万篇的情况有明显改善。


(四)城市社交媒体影响力榜单


社交媒体影响力聚焦城市在社交媒体非负面内容中的显示度。这一指标前十名的内地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广州、天津、深圳、武汉、贵阳。北京独占鳌头成为第一梯队;上海、杭州、成都在20-30分左右,为第二梯队;其余城市评分均低于10,为第三梯队。


杭州、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社交媒体总词频上涨明显。杭州涨幅最高,较2022年累计增加34436个。北京跌幅最大,上海次之,但两者仍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头部城市,遥遥领先尾部城市。以X平台为例,北京总词频高达243683个,而呼和浩特仅有873个。关于关键词的平台分布,大部分城市在X平台词频最高,抖音(国际版)次之,脸书第三,优兔和照片墙较少。


(五)城市搜索引擎影响力榜单


搜索引擎影响力体现城市在国际主流搜索引擎中的搜索热度。这方面,前十名的内地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哈尔滨、武汉、杭州、成都、青岛。城市得分存在两极分化,上海、北京的得分超过80,却有16个城市的得分不足1。


搜索引擎影响力较高的内地城市仍集中于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位居榜首,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紧随其后。上述城市在全球贸易和国际关系中地位显著,故展现出较强的互联网搜索影响力。西安、哈尔滨、武汉、杭州和青岛不仅是所在地区的经济引擎,还作为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在区域经济、交通枢纽和特色文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安兵马俑、哈尔滨冰雪文化节、武汉黄鹤楼、杭州西湖、青岛啤酒等都是全球互联网搜索的高频关键词。


(六)城市国际访客影响力榜单


国际访客影响力反映城市在国际游客中的流行度。内地城市国际访客影响力前十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杭州、厦门、武汉、南京。国际访客影响力“南强北弱”的格局未发生变化。从得分情况看,作为第一梯队的北京和上海依旧遥遥领先,与第二梯队的深圳、广州、成都、西安、杭州拉开较大差距。第三梯队的厦门、武汉、南京与第二梯队的差异并不明显。青岛、天津、长沙得分上涨明显,与榜单前十城市的差距缩小,赶超势头强劲。


内地城市的国际访客评论量较2022年均有明显上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亮点频出。就总量而言,北京和上海继续领跑榜单,评论量超过60万条。北京以642784条评论位居第一。从增长率来看,石家庄、贵阳、太原等二线城市超过20%,南京、武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高于10%,增长趋势明显。西部城市表现不佳,乌鲁木齐、兰州、银川的评论不足1万条,增长率也低于10%。



三、存在问题



(一)城市国际传播主体不够多元


内地城市国际网络传播主体仍以官方为主,传播主体构成相对单一。部分城市的国际传播主要依靠主流媒体,境内外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乏力,知名博主或意见领袖积极推广和普通网民自觉转发的意愿较低。例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作为世界最大的冰雪节之一,优兔相关内容的发布主体仍以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为主,冰雪运动领域行业协会和国际网络“大V”的转载评论很少,鲜有冰雪节赞助商、设备供应商、配套服务企业的推文策划和话题互动。在照片墙上发布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内容的知名旅游博主或滑雪“大V”同样屈指可数。可见,部分城市的国际传播尚未形成官方机构和民间主体的协作机制,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亟待建立。


(二)城市国际传播叙事不够亲民


内地城市国际传播缺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活叙事,忽略城市生活的多面性和城市发展的个体差异。海外社媒发文摘要的关键词词频统计表明,内地城市国际传播的主题集中于政府活动、官员出访、文旅宣传等领域,叙事风格也较为官方。以南京为例,英文词频统计排在前列的是省会(capital,522)、城市(city,401)、人民(people,245)、发展(develop,230),叙事主题较为宏大,缺乏细致的故事讲述“南京人”的城市生活体验。青岛官方脸书账号@VisitQingdao拥有19万粉丝,发文虽涉及青岛特色文旅和传统节日,却较多采用历史宏观视角讲述青岛的社会文化变迁,很少涉及青岛居民的个人成长故事。总体来讲,内地城市国际传播叙事缺乏个人生活的“小故事”,经济、社会、政治主题的叙事框架迫切需要生活化的“微转型”。


(三)城市国际传播媒介趋于单一


内地城市国际传播的全媒体矩阵建设较为滞后,跨国传播载体和渠道缺乏多样性。长春、乌鲁木齐、太原等10个城市尚未在四个国际社媒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境外媒体矩阵布局有待完善。在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脸书官方账号@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仍利用图文作为活动推广的主要媒介形态,直播、投票、抽奖、竞赛、电商等社交化媒介形式尚未被充分利用。尤其在“直播+视频”领域,39个样本城市中仅有北京、上海、重庆等开通抖音(国际版)官方账号。部分内地城市的热度和知名度尚未借助短视频转化为国际传播的强势动能,利用多元视听媒介助推城市国际传播的力度不够,全媒体视听产品的开发有待加强。


(四)城市国际传播受众参与度普遍较低


内地城市国际传播的受众黏性较低,用户主动反馈和二次传播的积极性明显不足。部分城市国外社媒账号的更新频率低,内容的垂度和网感都比较弱,难以形成出圈爆点。郑州脸书账号@VisitZhengzhou粉丝量达到3389,却在2020年1月19号后停止更新。其X 账号@WhereZhengzhou拥有14924粉丝,即使日均更推6条,却较多偏向距离感很强的官方新闻宣发,转发和点赞仅为个位数,评论与回复更是常年为0。郑州举办的热门文化活动,像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和黄河文化月,均未在上述账号重点推送和话题引流。厦门的脸书账号@VisitXiamen拥有111万粉丝,但相较于同级别账号动辄数千条的评论,其帖子最高评论量仅为81,账号对粉丝评论的回复也几乎没有。可见,部分内地城市的国际社媒账号运营仍以单向输出为主,境外受众 “刷存在感”的能动性尚未被有效激活。



四、对策建议



(一)建构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


广泛吸纳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国际网络“大V”、普通网民等民间话语主体,构建更加全面、立体、多元的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丝路大V北京行”连续多年邀请来自多国不同行业的网络红人、友华外籍人士、行业精英、专家学者等国际网络“大V”体验京味儿文化。通过他们的直播镜头和图文记录,拍北京、赏北京、评北京,展示最美、最新、最好的北京印象。第31届大运会期间,成都通过提供交通、餐饮、住宿等便利服务,主动与国际社媒的旅游博主合作,做好大运会的城市宣传。“灵感中国”栏目联合优兔博主Michele、Adam发布《大运会歪果仁来蓉攻略》视频,从背包客角度讲述喝盖碗茶、看川剧、采耳、打卡熊猫基地的亲身感受,呈现“好客成都”多姿多彩的城市风貌。内地城市亟需拓宽国际传播主体,完善与海内外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关于城市形象推广的长效合作机制,主动吸引各国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来华亲身体验中国城市生活,借助第三方视角向全球展现有特色、有品味、有情怀的中国城市形象。


(二)激活体育赛事传播潜力


以赛为媒,通过品牌化、周期化、本土化的体育赛事助推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是展示城市实力和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除了承办亚运会、大运会、冬奥会等综合类大型体育赛事之外,各城市还应关注网球WTA 1000赛、F1中国站、世界女排联赛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单项体育竞赛。还可围绕“三大球”组建有品牌影响力的城市俱乐部,携手中国足协、篮协、排协,打造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高水平全国体育联赛;另一方面,“体育+人文+城市”需注入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因子。2002年创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鸟翼如云的青海湖周围设置不同骑行路线,有序串联旖旎迷人的沿途自然风光,现已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国际顶级公路自行车赛。除主流运动项目外,内地城市还可通过办好武术、赛马、摔跤、龙舟、舞狮等地方特色国际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三)强化特色节展传播动能


创办富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节展,充分发挥节展的交互对接作用和海外整合营销功能。杭州凭借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和乌镇戏剧节,将城市国际传播实践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化语境,以国内国际同步的年度节展为窗口,向世界展现杭州特有的科技人文魅力,杭州都市圈的国际知名度也得以显著提升。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吸引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580余家企业参展,各国友人共话数字世界,使杭州成为探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级城市。乌镇戏剧节通过城市与戏剧的携手,充分利用美术馆和博物馆等既有文化空间,在全球化的节展传播中实现古镇魅力、城市活力与艺术张力的交相辉映。城市国际传播应该彰显自身区位优势,秉持国际化的策展思维,基于特定主题线上+线下协同办展,通过展示精品案例,发布主题报告,颁发纪念荣誉,设立常态化的国际项目等方式,打造具有专业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的优质国际节展。


(四)聚合特色文旅传播流量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培育优势文旅项目,提升城市品牌价值,从而增强城市国际传播的文化辨识度。起源于每年“六月六”吃新节体育赛的贵州“村BA”和“村超”火爆出圈,可谓特色文旅传播的经典案例。深厚的群众基础,“土味、乡味和人情味”的原味保持,巨量的短视频直播助力,韩乔生、黄健翔、范志毅等名人的现场参与,让这一文旅品牌收获累计300亿人次的全网流量。上海“武康路”、北京“东四北大街”、南京“颐和路”等“Citywalk(城市漫步)”的著名路线也是特色文旅赋能国际传播的成功典范。通过完善媒体推广、线路规划、景点设置和美食攻略,让各国游客在体验繁华都市之余,感悟耐人寻味的城市美学。城市国际传播借势当地特色文旅品牌必须接地气聚人气,全民参与,流量共享,情怀至上。


(五)融合多元视听传播形态


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通过Vlog、微纪录片、动漫、电竞、游戏、“直播+电商”等多元视听媒介打造可亲可感的城市形象。内地城市国际传播需合理使用媒介组合,把握好传播节奏,借助全媒化、全链化、全程化的交互语态,填补传统静态图文传播的不足,穿透跨文化交流的“次元壁”。重庆逐年递增的海外社交媒体影响力得益于轻巧、灵动、活泼的视听文本魅力。过江索道、山城夜景、火锅串串、磁器口等文化符码借助短视频形态得到多维生动的视觉呈现。城市国际传播还可通过微纪录片,以简化纪实和草根原创的镜头“微”语言讲述“大”城市的社会文化变迁。借助“直播+电商”组合团购、打赏、带货,兰州联手顶流主播带货特产百合,一跃成为兰州最吸睛的城市文化符码。这种跨城、跨境、跨界的“直播+电商”传播模式,让受众在观看中体验,在体验中下单,在下单中互动,在互动中感悟城市的独特魅力。


(六)巧用生活故事传播文本


以“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的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性格特质,提升国际传播的共情能力。城市国际传播不应拘泥于传统宏大题材、内容和风格,应注重向世人讲述城市的日常生活故事。《我们正年轻》纪录电影用青年创业者、帆船运动员、野生动物保护者、南头古城改造群体、老一辈来深拓荒者等小人物的叙事视角,生动呈现深圳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社会治理与文化繁荣。小切口的生活故事不应局限于文化层面,更应着力反映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议题,善用个体化的叙事框架讲述群体性的认知体验,多视角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场景。中国城市应以原生性的小故事为深层次了解城市生活方式的窗口,将城市精神蕴藏于千万居民的生活日常,在见微知著中激发海外公众对中国城市的认同与向往。


本文系浙江大学“数字社会科学会聚研究计划”成果。


(作者韦路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陈俊鹏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来源:《对外传播》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