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中文/English

【观察】从美国“品质剧”发展看类型剧集的演变及视听文化展望

2024-05-24 09:00

分享到

“品质剧”(Quality TV)是美国电视业从传统时期到以流媒体为代表的新阶段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类型,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历史语境下在生产、文本、消费等场域进行的一种类型文化实践,“品质剧”打造品质生产、形成品质文本、适配“品质观众”等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剧集类型发展与媒介技术变革、媒体经济竞争、文化文本演变、消费行为转变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电视业近年来发生的变革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电视业经历的一种缩影。在传统电视时代,NBC、CBS和ABC所代表的全国电视网构成了美国电视业的主体:以卫星转播电视信号,面向全国观众按照固定时间播出编排好的节目,并通过广告实现盈利。随着有线付费频道(HBO、AMC、FX和Showtime等)的兴起,电视播出向“窄播”转变,开始针对不同观众的喜好制定频道内容。此后,以奈飞公司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打破了电视节目固定播出的形式,赋予观众更多的选择和观看自由,改变了美国电视的形式和格局。据统计,“61%的18至29岁的美国人现在依赖流媒体作为他们观看电视内容的主要来源”。有学者认为,美国电视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美国电视正经历三网系统的消亡、多频道有线电视和全球卫星传输的兴起,跨国企业集团、互联网融合、监管政策和所有权规则的变化,以及TIVO等数字电视系统的创新……如果电视指的是与传统公共服务和三网时代的媒体相关的技术、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和观看实践,那么我们现在似乎正在进入电视的新阶段”。



伴随着美国电视行业的转变,电视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品质剧”(Quality TV)的兴起和流行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电视文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随着有线电视频道的引入和VCR录像技术的发展,观众可以通过订阅特定的付费频道直接购买电视内容,并使用家用录像机保存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分众市场的出现,使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一系列品质优异、口碑突出的电视剧,如第1季就创造8项艾美奖提名纪录的《山街蓝调》(Hill Street Blues,1981年)、被视为医疗剧先驱的《波城杏话》 (St.Elsewhere,1982年),以及之后的《洛城法网》(L.A.Law,1986年)、《双峰》(Twin Peaks,1990年)、《宋飞传》(Seinfeld,1990)、《X档案》(The X-Files,1993年)、《急诊室的故事》(ER,1994年)、《老友记》(Friends,1994年)等。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新型电视剧,比通常的电视剧更好、更复杂、更艺术,并将其称为“品质剧”。虽然学者们并没有对此提出专门的定义,但是强调“看到它们就知道了”。1996年美国《电信法案》的出台,解除了1934年电信法对于美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管制,在给予电视行业更大自由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行业竞争。自此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国各大电视台为了增强用户黏性、塑造品牌,相继推出了大量原创品质剧集, 如《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1997年)、《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1998年)、《黑道家族》(The Sopranos,1999年)、《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1999年)、《24小时》(24,2001年)、《六英尺下》(Six Feet Under,2001年)、《火线》(The Wire,2002年)、《迷失》(Lost,2004年)、《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2004年)、《朽木》(Deadwood,2004年)等。有学者认为,“品质剧”表现的是特定媒体产品的特殊文化地位,如同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媒体HBO的口号“这不是电视,这是HBO”所表明的那般,“品质剧是由它不是什么来定义的”。有学者总结,与传统电视剧相比,“品质剧”在内容上“更雄心勃勃,更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真实性”;在制作上“更注重原创剧本创意和创新的视听语言”;“品质剧”的目标观众也不再是以往那些“最普通”的观众,而是那些“更有价值的观众”,他们相对富裕、文化程度更高,更愿意为品质内容付费。


进入以流媒体为代表的新阶段后,奈飞等流媒体平台以在线点播的方式提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将内容与相关的技术、基础设施脱钩,强调用与不同受众群体特定品位相匹配的内容来锚定观众,而流媒体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也促使电视剧进一步创新,“品质剧”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营销手段和美学策略。例如奈飞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大卫•林奇为导演、凯文•史派西出演、故事来自英国版《纸牌屋》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组合”的结果后,以定制方式制作了美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2013年),并且一次性放出全部剧集,引发全球收视热潮。此后,奈飞陆续制作《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2016年)、《暗黑》(Dark,2017年)、《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Death & Robots,2019年)、《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2020年)等多部原创品质剧集营造全球品牌。Amazon Video、Hulu等流媒体也着力开发“品质剧”来建立自己的媒体品牌形象,如Amazon  Video制作的《透明家庭》(Transparent,2014年)、《丛林中的莫扎特》(Mozart in the Jungle,2014年)、《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The Marvelous Mrs. Maisel,2017年),Hulu开发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2017年)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尽管当前学者对于“品质剧”的确切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但他们都认同“品质剧”是美国剧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趋势或者说新类型:“我们确切地知道电视剧的创作和故事的讲述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类型已经出现,学者、媒体机构和电视观众都在广泛讨论这种新类型。”有学者认为,“品质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元类型”, 如同具体语言背后的语法结构,是制作者、评论家和观众之间形成的关于具体剧集解释或期望的一种结构性约定。“类型”(Genre)一词来自法语(最初是拉丁语),原意是“种类”或“阶级”,这一词语被广泛用于修辞学、文学理论、媒体理论中,用来指代一种存在共有的内容和形式约定的独特“文本”。类型以往被认为是一种固定形态,但是当代类型理论开始强调其动态性。如有学者提出:“类型只是文化的‘给予’,它是在一个不断谈判和变革的过程中。”类型的功能也超越了单一“文本”,是连接“生产者、消费者、主题、媒介方式和场合的典型文本形式”。当代视听艺术的发展,也对类型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视听节目类型递嬗加速,节目类型的创新、融合与消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类型又深刻地影响着剧集的发展,剧集业务的营销、创意人员之间的协商、节目的制作,以及观众的消费和身份认同行为都在类型的基础上展开。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理解媒介变化过程中的剧集类型演变。“电视行业的类型不是文本固有的——它们是由一些学者称为‘外部’元素的过程构成的,例如工业和受众实践。我们需要超越文本作为类型的中心,将类型定位在行业、文本、受众和历史背景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品质剧”视为历史语境下的一种电视类型文化实践,剖析其在生产、文本以及消费等场域中的文化实践行为,以及其打造品质生产、形成品质文本、适配“品质观众”等活动,可以观察美国剧集类型背后经济、技术、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纠葛博弈。



一、打造品质生产:技术变革与媒体竞争



(一)品牌塑造


“品质剧”的出现一方面是剧集内容对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反应,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文化等级制度的扭转和重新评估。


三大电视网垄断美国电视的时代是大众营销的时代。为了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电视网的目标是利用“最低公分母原则”赢得尽可能多的观众,方法是制作简单明了、没有太大观看障碍,可以满足大多数观众口味的节目。电视节目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因为电视网管理者认为大众会立即拒绝任何偏离这一原则的节目。电视也因此被认为是简单、平庸的娱乐形式,评论家批评在美国电视上只能看到“一片广袤的荒原”。“你会看到一连串的游戏节目、公路喜剧,讲述令人难以置信的家庭故事、鲜血与炸弹、混乱、虐待狂、谋杀、西部坏人、西部好人、私家侦探、黑帮、更多暴力和卡通片,还有没完没了的广告。”


进入以HBO 为代表的有线电视时期,面对电视频道激增的竞争环境,标识和强化电视频道特性的品牌化策略日益重要。起初,有线电视频道采用“效用品牌”的方式,即通过标识频道播出的节目类型来确定频道品牌,如家庭影院频道HBO(Home Box Office)和美国经典电影频道AMC(American Movie Classics)专注于播出经典电影,CNN(Cable News Network)专注于新闻节目的播出。不过,“效用品牌”营销策略的问题在于区分度不大,很容易被复制效仿。“效用品牌建立的是一种与观众的功能关系”,“然而问题是任何更加有效的竞争者随时都会出现”。因此,剧集类型转而被用于打造电视媒体的“个性品牌”。与“效用品牌”不同,“个 性品牌”营销致力于挖掘目标观众真正关心的东西,由此建立一种能够超越任何内容类别的情感联系。HBO利用“品质剧”这一类型来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在意识到“偶尔使用的有线电视频道不能再长久维持下去”,HBO决定建立一种“卓越而独一无二的节目服务”。通过在剧集开发上加大投资(每小时黄金时间剧集的投资从200万美元上升到400万美元)、限制产量(每年每部系列剧集为13集,而不是通常的22-26集)、只出精品(尽其所能只制作最高质量的剧集)等一系列措施,制作出了《欲望都市》《黑道家族》《六英尺下》《火线》《朽木》等一系列反响巨大、脍炙人口的品质电视剧,被评论家称为“也许是整个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高品质电视剧制作商”“HBO发明了一种新型电视”。在此基础上,HBO以“这不是电视,这是 HBO” 为口号来进行品牌营销,进一步突出其品质化、个性化的电视内容服务商的定位,与传统电视媒体形成差异。


对于流媒体平台而言,通过“品质剧”来塑造品牌形象不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也是“身份合法化”的确认,因为“新媒体在首次出现时,会经历一个身份危机阶段,这场危机是由新媒体相对于既定、已知媒体,其功能的不确定状态所引发的”。雷蒙德•威廉姆斯认为,技术从来都不是简单地被发现,而是为了适应它面临的现有社会条件而开发的。技术是一个有“意图”的过程。流媒体平台采用与有线电视频道相同的品质策略,用奈飞的口号来说就是“在HBO成为我们之前,我们要先成为HBO”。奈飞发行了《纸牌屋》,Amazon  Video制作了《透明家庭》,并先后得到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肯定,有媒体表示,这些“品质剧”的获奖证明了“伟大的电视就是伟大的电视,不管它们是如何实现的……确实验证了流媒体电视是一种可行的最高质量娱乐形式”。


(二)品质打造


“品质剧”的“高质量”往往会对标电影制作。一直以来,在电视与电影的竞争中流行着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即电影常被视为高雅艺术,电视则稍逊一筹。无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品质剧”的出现,都让剧集有信心和电影一争高下。演员凯文•史派西在2013年爱丁堡国际电视节上的发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创作者对此的看法:“13个小时的电视作为整体观看真的和一部电影有什么不同吗?我们是用两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来定义电影吗?在iPad上看《阿凡达》、在电视上看YouTube和在电脑上看《权力的游戏》没有区别。这都是内容。这都是故事。”


不受限制的时长,让“品质剧”反映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电影到达终点的速度太快了。由于电影生产和接受的工业条件排除了由数百集构成的连续叙事,电视现在可能是更好的媒体,至少对于某些类型的故事来说是这样。”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不仅为剧集提供了更高分辨率、更稳定的图像和环绕声,而且提供了接近电影的制作技术。如“品质剧”通常使用35毫米胶片或HDTV拍摄。


除了电影般的质感,最终的剧集作品还可以通过数字处理来增强特殊效果,观众也可以通过数字大屏幕观看几近于电影的电视视觉图像。此外,预算充足是“品质剧”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迷失》第1集的制作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纸牌屋》第1季的制作费用达到了1亿美元。


以电视创制人(Showrunner)与电影作者(Auteur)这一传统相对应,也是“品质剧”彰显品质的突出表现。一个独特的原创作者在传统艺术批评话语中往往是最有力的品质标志,在电影逐步进入高雅艺术殿堂的过程中,电影导演“作者化”就是重要的一环。法国电影评论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认为,电影可以成为导演艺术表达的载体,导演制作电影就像小说家用笔写作一样。1954年,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中正式提出电影作者这一观点。理论家安德鲁•萨里斯将电影作者理论引入美国,并认为能成为作者的导演有三个标志性的前提:一是必须是有能力的电影导演;二是他们创作的作品具有导演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必须呈现某种重复出现的风格特征,相当于导演的“个性签名”;三是这些作品充满了内在意义,表达了导演对于世界的独特思考。


电视创制人是一个伴随着“作者”观念在剧集行业逐渐被重视而形成的新词,主要指对电视节目全权负责的人,如大卫•切斯(《黑道家族》)、文斯•吉里根(《绝命毒师》《风骚律师》)、艾伦•鲍尔(《六英尺下》《真爱如血》)等,在节目制作整个过程中起到控制和决策的作用。在传统电视时代,电视制作人(Producer)的权力非常有限,即便能够制作自己的节目,电视网仍保留批准剧本、演员和其他创意内容的最终权力。与之相较,“品质剧”的创制人被视为艺术品质的保证人,拥有策划创意、剧本写作、剧集拍摄和制作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承担着“塑造大众对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受人尊敬的媒体的想象核心”的职责。很多“品质剧”创制人本身就是带有鲜明作者印记的电影导演,如大卫•林奇(《双峰》)、马丁•斯科塞斯(《大西洋帝国》)、沃卓斯基姐妹(《超感猎杀》)等。这些创制人及其作品更加公开地将“品质剧”与作者电影相结合,如奈飞的原创剧集《超感猎 杀》讲述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个陌生人通过感官相通奇异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其关注身份、身体和权力斗争问题,强调现实与感觉的二元性,并通过奇幻的视觉效果来展现的风格,就具有沃卓斯基姐妹鲜明的个人特色,如剧集对“通感”的视觉表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其标志性作品《黑客帝国》开创的“子弹时间”。



二、形成品质文本:文化文本的交融与递嬗



(一)融合互文


美国剧集以往从形态上可以分为连续剧和系列剧,连续剧多为日间肥皂剧所采用,剧情勾连延续,以此吸引观众持续观看。系列剧多出现在晚间黄金时间,剧中人物和环境重复出现,但每一集的故事和表述又都独立成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品质剧”突破了这种惯常划分,很多剧集既单集相对独立,人物和剧情在整体上又连续承接、推进发展。在具体类型上“品质剧”也进行了广泛的融合,比如《黑道家族》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黑帮肥皂剧”,《吸血鬼猎人巴菲》是一种“青春校园奇幻主义”,《实习医生风云》是医疗剧和情景喜剧的混合,《豪斯医生》是医疗剧和惊悚剧的混合。“品质剧”甚至还将其他视听艺术类型吸纳、融合进了自身的形式中,如《X档案》中探员在探案时发现自己置身FOX电视台真人秀节目《执法先锋》的录制现场;《六英尺下》戏谑性地运用电视广告,将其变成自己独特故事形式的一部分;《急诊室的故事》第4季第1集模拟了纪录片的形式, 这种“伪纪录片”后来也被《发展受阻》《摩登家庭》等情景喜剧采用。


互文是“品质剧”在文本上的突出特点。互文意指文本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是在与其他文本及其含义相关联的情况下被阅读和赋予意义。“品质剧”通过与经典电影、文学、绘画、哲学等文本产生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剧集,感受创作者的艺术视野、反思形式的意义,识别编织在故事结构中的文化和历史参考线索,并最终来认定其“品质文本”的地位。


例如剧集《黑道家族》中的角色经常提到《教父》《好家伙》《疤面煞星》《赌场》等经典黑帮电影,这些电影中的一些演员也出演了这部剧集。表现剧中索普拉诺一家心思各异地围坐在一个长餐桌旁或聚集在尸陈遍野的荒滩上的海报,致敬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泰奥多尔•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黑道家族》讲述史诗故事的叙事野心。


《迷失》在情节上致敬了《鲁滨逊漂流记》《神秘岛》《蝇王》等经典文学作品,其角色名字则暗指约翰•洛克、卢梭等启蒙哲学家——他们对人的自然状态以及自然、文明和政府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探讨,也是《迷失》的核心议题。此外,剧中提及的经典著作还有《圣经》《卡拉马佐夫兄弟》《爱丽丝梦游仙境》《黑暗的心》等。


《六英尺下》触及了以生与死、梦想与现实为主题的现代主义电影传统,涉及了费德里科•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和阿伦•雷乃的电影。如在第2季第1 集中,内特•费舍尔幻想着他已经死去的父亲正在和一男一女下中国跳棋,而这对男女原来是死神和生神。这个与神下棋的片段就是对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相似场景的致敬。第3季第1集中内特接受头部手术,恍惚中与死去的父亲共进晚餐,目睹了自己的葬礼,重新见证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甚至还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不同可能……故事场景在生存与死亡、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想中不断变换,又让人联想到伯格曼的《野草莓》。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集的执行导演是罗德里戈•加西亚,其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而马尔克斯所代表的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则是影响《六英尺下》的另一条经典文学脉络。


(二)复杂叙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认为“一个明显的叙事实验趋势从大众电影的外围开始出现,这种电影趋势常常被称作复杂叙事(Complex Narratives)”,“它们具有非序列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也往往包含多个层次的现实和不同但平行且相互关联的故事;偶然、巧合或命运成为情节发展的核心力量”。事实上,复杂叙事实验不仅在电影艺术中出现,也在“品质剧”里广泛进行着,而且由于媒介和体裁的特点,“品质剧”的复杂叙事实验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人物、情节、时间、空间、视角等叙事元素上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复杂叙事的非线性、开放性和偶然性做出了新的尝试。


1.复杂人物

“品质剧”比电影拥有更多的叙事时间,因而可以更深入地描写角色并呈现他们的心理复杂性,在《绝命毒师》《黑道家族》等剧集中,角色的复杂演变甚至成为故事的重点。以《绝命毒师》中失意的中学化学教师怀特为例,在遭遇命运的重击——罹患晚期肺癌之后,怀特从一开始想要摆脱困境、为家人谋求生活保障而制取冰毒,到后来被欲望吞噬、 一步步创建庞大的毒品帝国,对其心理变化的刻画曲折而完整。正如该剧集创制人文斯•吉里根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变化、过程的节目,这是它的不同之处。因为传统电视是静态的,是一种自我强加的角色不变的形式。”


2. 非线性情节

灵活多变是“品质剧”在故事情节上的特点,《超感猎杀》甚至表现了世界各地八条情节线索的交织缠绕。谜题、悬念的情节设置方式也为不少剧集所采用,如《双峰》中那个“谁杀害了女高中生劳拉•帕尔默”的谜团,以及《迷失》中持续6年的神秘小岛之谜,都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品质剧”的情节推进也不局限于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广泛采用倒叙、插叙、预叙等叙事方式。《白宫风云》里总统幕僚乔西在一次针对总统的恐怖袭击中遭遇枪击,直到第2季第12集通过他与一位心理专家针对圣诞晚会上他到底做了什么进行一次次的追忆回溯,才终于揭示了他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真相。


3.非因果叙事

“品质剧”往往利用非因果叙事突出故事的偶然性,如《权力的游戏》中,出场人物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死亡让观众感受不到惯常对于故事的掌控感,好像永远想象不到下一刻发生在每个角色身上的会是什么。“品质剧”也往往不在意提供一个故事的确切结局,让开放性加强了故事的暧昧和含混。《双峰》始终没有揭示杀害女孩的真凶,《迷失》里那个神秘小岛的真实面貌一直扑朔迷离。《黑道家族》的结尾更具有代表性:新泽西的黑道老大托尼在常去的餐馆里和家人聚餐,其乐融融,餐馆里人来人往,这时一个男子走过他们、走向他们身后的卫生间。托尼抬头,黑屏,故事就在这里结束。这个结局引发了观众的广泛争论,人们都在热烈讨论着托尼的结局,那个男子是一位普通的餐厅食客还是FBI的探员,抑或是一名杀手?托尼是锒铛入狱还是被仇杀?


4.多重视角

“品质剧”还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加强故事的不确定性。《X档案》在1997年《坏血》这一集中就采用了“罗生门”式多重视角。FBI探员福克斯和黛娜深入一个神秘小镇调查吸血鬼事件,但是在他们各自的叙述中这个小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这种叙事技巧后来也被《急诊室故事》《吸血鬼猎人巴菲》《千面迷城》等剧集采用。


(三)风格影像


美国NBC 、CBS和ABC 三大电视网都是从广播公司发展而来的,美国电视与广播的这种亲缘关系,使得剧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听觉”为主,特别是以日间播放的肥皂剧为代表的剧集,往往充满了人物的对话与争执,便于主妇们在操劳家务的同时“收听”电视。创制人大卫•切斯曾这样评论,传统电视“实际上是广播的产物,收音机就是嘎嘎叫的,于是电视的意义就是吱吱嘎嘎。它是对话的囚徒,是人们谈话下的电影,是好看的对话”。随着“品质剧”的兴起,美国电视的视听侧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视觉风格,长期以来被视为内容、问题和思想的容器,现在本身已经成为电视最具特色的象征。”


以《犯罪现场调查》为例,虽然情节上它与其他警察题材剧集相似,讲述了犯罪调查实验室的专业人员通过对犯罪现场诸多痕迹的分析来找出真凶的故事,但对于身体细节的展现和独特的视觉风格让这部剧显现出新意。剧中大量使用快速缩放身体部位或证据(通常以极端倍数放大)并进入身体部位或证据内部的特写镜头,并通过特效影像展示犯罪痕迹及其形成过程,还使用长镜头来展示尸检过程以及对尸体或犯罪现场痕迹的科学分析,这些视觉设计都有助于将观众的注意力锁定在画面上。


“品质剧”还通过运用众多的拍摄技巧来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例如以往曾被视作艺术电影标志性视觉手法的长镜头被广泛运用在《犯罪现场调查》《急诊室的故事》《兄弟连》等作品中;《24小时》中大量使用了跟拍和手提摄影;《黑道家族》一开始,托尼坐在心理咨询室里不断打量着一个青铜女性雕像,接下来当他在夜总会与手下会面,画面后景就是 跳舞的女郎,这样的景深镜头也曾出现在电影《公民凯恩》中;《纸牌屋》里,主人公安德伍德会打破“第四堵墙”,直接看向镜头向观众说话,他的短信内容也会直接显示在屏幕上;《急诊室故事》和《24小时》运用分屏技术,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象在视觉上并置;《绝命毒师》广泛运用了主观视角,液体药物直接倒在屏幕上,镜头通过煎着鸡蛋的透明平底锅展现人物动作;戈达尔在《精疲力尽》等电影中开创的“跳切”被大量运用到《绝命毒师》中:怀特在家中吃饭,正在担心自己的伙伴是否会出事,下一个镜头中他已直接到了门口,将要出去探寻一番。这种打破了剪辑规律,强行省略运动过程的剪辑方式,制造了时空切换的自由感和叙事的独特节奏感。


(四)超越娱乐


有学者认为,长时间跨度的大型系列电视剧捕捉到了人们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结构中的真实体验,就如同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针对当时的社会变化而出现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国“品质剧”特有的文本内容和形式也是对美国当下纷繁复杂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评判。


很多“品质剧”都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如《火线》以衰退的工业城市巴尔的摩为背景,围绕街头毒品、码头工会、市政议会、公共教育和新闻媒体等主题展开故事,主要讲述警局与毒品黑帮间的斗争。剧集尝试探讨这样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巴尔的摩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火线》创制人大卫•西蒙曾是《巴尔的摩太阳报》的记者,多年的记者生涯让他对巴尔的摩社会有深入的了解。剧集大量采用 黑人俚语,剧中不少人物都有真实原型,甚至其中一些原型还亲自参与演出。因为剧集所具备的真实性,哈佛、耶鲁、伯克利等大学都针对《火线》开设课程,借此分析种族、毒品、教育等公共议题,人们试图从《火线》中寻找造成美国社会中种种痼疾的原因。在人物塑造上,“反英雄”式的人物形象在“品质剧”中引人注目。《黑道家族》中面对事业压力、家庭危机一筹莫展不得不求助心理治疗的黑道老大托 尼,《绝命毒师》中从懦弱本分的中学老师怀特逐渐变为冷酷残忍大毒枭的“海森堡”,《豪斯医生》里亦正亦邪的医生豪斯,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反英雄”的特质。从根本上说,反英雄是“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产物”,反英雄形象体现的正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病症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困境”。“如同《绝命毒师》中怀特真正想要的不是贩毒所带来的金钱和权力,他想要的只是“尊 严”,而这又的确是他安安分分做一个好人、遵守各种规则却被漠视甚至被践踏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



三 、适配“品质观众”:消费行为的转变与利用



剧集类型发展的背后也显现出了观众与媒体关系的演变。在传统电视时代,观众与电视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卫星电视时期“被动式观看”向有线电视时期“约会式观看”的转变——“观众们协调一致地努力在他们忙碌的时间表中找出时间来观看他们最喜爱的黄金时间节目”,而不是“仅仅扑通一声坐在电视机前麻木地忍受电视上播出的节目”。到了以流媒体为代表的新阶段,媒体学者詹金斯认为,观众与电视的关系又从“约会式观看”变成了“订婚式观看”: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寻找节目,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进行自由观看;视听媒体通过内容来吸引观众,也希望自己与观众之间能够形成某种类似“婚 姻”的关系;这段关系的基础是情感连接和性情相投,而且强调“忠诚”和“坚持”;在这种关系中,观众可以“更充分地控制媒体”,观众不仅能在行业控制的环境中做出贡献,他们还“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质剧”寻找、塑造着自己的“适配伴侣”——“品质观众”。“品质观众”不仅能够理解、欣赏品质剧复杂化、风格化的文本,而且被邀请进入品质剧的文本世界及其制作、传播过程中,甚至成为“品质剧”的一部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品质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对审美意识的接受模式提出了挑战,因为它们产生的满足感在于一种超越观众对人物和动作关注的传统意识水平”。例如一个柔弱的女孩跌跌撞撞地走在黑暗的街道上,似乎有人在追逐着她,这是传统电视剧中经典的“受害人形象”,但《吸血鬼猎人巴菲》将观众的期待逆转,女孩居然是拥有超能力的吸血鬼猎手。再如长篇剧集要在推进叙事进程和保留故事信息之间保持平衡,为了让观众能够掌握故事信息,往往要在剧集的开头设置引子(Teaser),介绍前情,提示这一集将要发生的故事,而《绝命毒师》第2季第1集的引子是在混乱的警车声、救护车声和消防车声中,一只玩具熊在游泳池里旋转漂浮,半边身子烧焦,一只眼睛掉落。黑白画面中,只有玩具熊是粉红色的。这个引子与上一季的内容并不相关,也与这一季这一集的故事叙事没有直接关系。此后,这个场景不时出现在接下来不同集的引子中,但是都没有进一步交代。观众必须要在意并且记得这个场景,才能在这一季最终集看到主角杰西死去的女友的父亲因为工作失误使两架飞机相撞坠毁,飞机的残骸碎片掉进了怀特家中的泳池里时,意识到这是那些引子中展现的场景。如果有观众更为细心,就会发现引子中出现这个场景的第1集“737”、第4集“down”、第10集“over”和第13集“ABQ”的名字连起来就是“737 down over ABQ”(波音737飞机坠落在阿尔布开克),这一细节已经暗示了这一季故事最后的结局。观众仿佛面对着一个拼图游戏,创作者将解答的线索散落在剧集的各个细节中,需要他们特别留意,积极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才能完成。这既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又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观看快感。当这些细节在观众的仔细观看、反复欣赏中被发现后,又通过社交平台等方式传播,进一步体现出“品质剧”的“品质性”并创造新的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品质剧”的欣赏和确认产生了所谓的“品质观众”。他们积极参与审美批评(如定义和鉴别“品质剧”),并为此采取一定的社会行动(如向播出平台表示支持“品质剧”),甚至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在他们看来,“品质剧”是“我们未看时期待,看过之后又回味无穷的东西。它主要把焦点放在关系上而不是情景上;它探索人物,它启发、 挑战、吸引并对抗观众;它让人思索,经久难忘”。《山街蓝调》第1季结束时面临被停播的危险,加利福尼亚的一位观众不仅写信向电视网呼吁、写信给电视评论家介绍这部剧集,甚至联系全国的警察局请求他们支持喜爱这部剧集的观众。《火线》刚刚播出的时候成绩并不亮眼,也面临被提前结束的危机,但在第3季结束后,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希望《火线》不要因为重要人物的死亡而终结,剧迷们甚至成立了www.savethewire.com的网站来挽救这部口碑逐渐升 高的剧集。《火线》因其所引发的大众广泛讨论,甚至成为某种展现品位的标签。


在以流媒体为代表的新阶段,观众对“品质剧” 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甚至被邀请进入“品质剧”的制作过程中。如《24小时》第4季中角色黛比的电话号码出现在屏幕上,没有典型的555前缀(也被称为好莱坞号码,以示与正常号码的区别),表明这是一个现实中可以拨打的号码。有多个观众尝试拨打这个号码,打通电话的幸运者发现虽然不能联系到黛比(剧情中她已经死去),但能够连接到一名剧组成员的手机,而且这个手机在片场被转来转去,创制人和一些主演都在休息期间接听过电话,和观众对剧情、表演进行了交流。流媒体平台Amazon Video也将观众参与作为一种生产和营销策略。在2014年播出季开始之前,Amazon Video邀请观众通过问卷调查、在Amazon.com 网站发表评论和星级评分等形式来提供对播出的原创剧集的反馈,这些反馈将在决定哪些剧集能够继续拍摄方面发挥“非常有影响力”的作用。为此Amazon Video还提出相应的口号“Watch the Shows,Call the Shots”(你观看,你做主)来突出观众的重要性。



结语



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品质剧”的出现和兴起“在西方社会的文化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体制、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相结合的合法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对世界各地电视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如北欧的黑色犯罪剧等。美国“品质剧”作为类型文化的一种实践,展现了媒介技术变革、媒体经济竞争、文化文本演变、消费行为转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暴露出了美国电视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资本对于文化文本的渗透和操纵,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抗等。如今,对于美国“品质剧”仍然存在很多的质疑:比如“品质”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究竟谁能够判定“品质”,是电视剧提供商、观众还是评论家或研究者?再如“品质剧”能否帮助电视突破当下媒体文化中的等级划分,还是沿袭、固化旧有的媒体文化逻辑?此外,对于“品质观众”的划分和区隔,是否把个人品位包装成了一种文化身份资本?观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品质剧”的创作与生产?这些问题都值得做出进一步的关注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品质剧”作为一种电视类型文化的样本,显现出了剧集类型实践的复杂性,对于人们理解当代剧集类型演变,应对和展望当下急剧变化的视听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来源:《中国电视》2023年第12期)